1、上年度严重减产减收的影响。2013年,受高温干旱和台风的影响,棉花单位产量较2012年减84?/亩,效益极差。据益阳大通湖区北洲子镇科旺村的村主任王战介绍,去年他种棉11亩,亩产籽棉191?,平均每亩收入仅1413元,而地租和生产成本达1256元,每亩劳务收入仅157元;种水稻16亩,亩产早稻450?、晚稻550?,年产值2364元,早晚两季的相应生产成本1468元,每亩劳务收入896元,为种棉收入的5.7倍。种棉效益差,将严重影响今年棉农的种植积极性。
2、今年将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。从2011年开始,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,全面推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。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棉农利益和稳定棉花生产的作用,但削弱了棉纺行业的竞争力。为全面深化改革,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探索推进农产品 (000061,股吧)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,逐步形成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”,“2014,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、新疆棉花目标价试点”, “继续执行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、油菜籽、食糖临时收储政策”,没有提及棉花的临时收储政策。无疑,长江流域棉区将取消临时收储补贴政策,棉花的购销价格依据市场供求确定。
3、棉花购销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。2014年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,一方面继续执行新的国家收购标准,另一方面棉花的价格将与国际棉价接轨。新的收购标准对原棉的颜色没有区别种植区域,长江流域棉区原棉颜色偏暗,同一纤维长度的棉花价格可能偏低。目前国际棉价大大低于国产棉。据相关信息介绍,2014年2月中旬到厂的3128B国产棉的吨价为19451元,而1月末国际同级别的棉花吨价仅 15951元,低3500元。按吨价16000元计算,籽棉每500克的收购价将降至3.2元甚至更低。近年由于棉纺工业不景气,棉花供大于求的状况暂未得到根本改观,因此今年的新棉价格很难预测。